|
建 议 书3 d$ B2 }8 r) C/ X z7 m" k9 G' q
( l" V/ D R) c( n2 n+ t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8 b, @0 n9 n3 g3 |
现对《退役军人保障法(草案)》提出如下修改建议:
* j* R: Z5 K0 g/ q( P% w一、在《退役军人保障法》中专门增加“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的相关条文,继承自中发【2001】3号文件以来党和国家对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明确的身份定位和退役金、政治待遇等一系列政策法规(遵循“法不溯及既往”和“有利溯及”的原则,明确在本法施行前,已经按自主择业方式安置的军队转业军官、文职干部,原则上按当时的法规、政策实行,除非新的规定更加有利),切实把“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当成退役军人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对有意减损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相关待遇的文件(如退役军人部发[2020] 21号通知,明显违反《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和中发[2016]13号文件精神,随意调整退役金计算办法)进行清查,在责令相关部门整改的同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
' N6 v2 z( L( O9 @9 m' T; f8 C二、《退役军人保障法》应充分体现对退役军人的“尊崇”和“保障”,是“保障性”的法律,而不应是“处罚性”的法律。但从目前草案的有关信息来看,对“保障和服务”阐述得极为模糊,反而对“处罚”规定得非常详细。显然,草案部分内容本末倒置。. @: o5 W+ X+ j* J7 w8 v
建议在《退役军人保障法》中,对退役军人相关待遇(特别是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处罚规定,应遵照以往的按照国家工作人员刑事犯罪的相关法律条文执行,而非草案所称的按照治安处罚条例标准执行(草案第71条)。/ I r/ f5 C, S* H) T# h; w |
对退役军人管理服务部门和管理服务工作人员,出现违法违规、侵害退役军人权益等违法行为,应当有明确细致的处罚条款,以切实保护广大退役军人的合法权益。
' `& g! p! R) \# l+ ~& U; Q7 R9 P另,退役军人优待证应当全国统一制发、统一编号。, r4 x9 P! [% C. q5 o: }
《草案》第71条第2款修改的意见及理由, o! q2 j H" D' R
该条款内容降低了中止、降低或者取消退役军人待遇的处罚门槛,给有关部门随意操作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建议在《草案》二审时予以修改。, \/ p/ M m' P; F8 L
根据《关于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受刑事处罚后有关待遇问题的通知》(国转联[2014]8号)规定:1.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受刑事处罚(不含单处附加刑)的,从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起停止享受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待遇。2.被判处管制或者判处拘役、有期徒刑宣告缓刑的,在管制和缓刑执行期间,按本人退役金中职务工资、军衔工资、军龄工资、基础工资(2001年一2005年转业人员)、年定期增加的退役金、转业后按国家规定增加的退役金(不含津贴补贴项目)的数额之和发给生活费。3.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或者被判五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刑罚执行完毕后不再享受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待遇。4.除本通知第二条规定的情形以外,其他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刑满释放后,可享受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待遇,但根据罪行的轻重和服刑期间的表现,按照降低一至两职重新核定退役金和各项生活待遇标准。职级待遇的重新确定,由省级军转部门**,并报国务院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小组办公室备案。8 B* k6 C3 e; i7 n8 ^9 w
一、修改理由( g1 Y/ F8 S H. I4 k4 j b* _6 N0 g
第一,国家对公务员(含退休干部)的中止、降低或者取消待遇的处罚门槛,没有涉及违法治安处罚的内容。单独对退役军人作此规定,是隐性将退役军人作为维稳对象的做法,是对退役军人的歧视而非“尊崇”。. i2 [: ?; A1 a! l7 [) K0 E: a
第二,按照原有政策,决定中止、降低或者取消待遇的处罚,应为省级以上政府部门作出。. V7 e5 v6 F, Y7 E: {/ L5 ]
二、意见建议
% r& }- S0 s! B5 [4 p第一,取消违反治安管理规定中止、降低或者取消退役军人待遇的内容。统一明确“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或者被判五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的处罚门槛,与公务员受处罚的条件一致。' E1 [4 e @( F% |$ _! q- o. B
第二,由省级(含)以上政府退役军人管理部门决定是否中止、降低或取消退役军人相关待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