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于征 于 2021-7-10 04:00 编辑 : w7 B2 {' G" ~$ c d% S" H
+ U( w6 C5 Y5 @3 `7 X" J; R% G
一、先对案情作一分析,再说其他的话。; W6 r, _6 X: |; b# I+ M
“基本案情( z, k- ?* g& b* [* x, a
李会计原系武警某后勤基地的技术干部,在部队服役了26年后,于2008年选择了自主择业转业到北京。目前,李会计的退役金每月有1.2万余元,扣除保险后拿到手有1.1万余元。[这个保险应为医疗保险,但数额又疑似另有其他社会保险,是否存在灵活就业人缴纳养老保险?] 转业后,李会计选择了北京某基金会从事财务工作,从2009年8月1日入职,李会计在这家基金会一直干了9年时间,双方约定李会计每月工资2000元,可以把账带回家做。[正常建立劳动关系,应当签订劳动合同,约定工资报酬,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也是日常劳动关系必备的三大要件。本案中,会计李与用人单位并无书面劳动合同,双方都对社会保险缴纳无视,尽管医疗保险可以由退役作出说明后,不再另行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体系。但养老保险部分为何双方都不涉及?是会计李作为灵活就业人员自行缴纳了,还是双方已经默认就是雇佣性劳务合作?另外,如果将会计李属于该会正式工作人员进行管理使用,按照现行公共机构的管理要求,有哪个领导班子会允许账目回家?会计人员可以另行兼职的?也正是由于该会领导基于会计李属于劳务关系人员的认知,也才造成了在明确劳动关系要件上的种种缺失,同时,也正是由于该领导的用人随意,不能明确签订劳务合同,由此也埋下了纠纷隐患。] 原本这样倒也相安无事,可是2017年底基金会被北京市巡视组巡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巡视组指出,基金会的财务组成人员不规范,要求基金会立即整改。[巡视组之所以提出不规范,理由是什么,没有明示。可以预见的是,应当是认为会计李不是该会正式工作人员,即签订劳动合同或者依据章程推选,存续劳动、人事或者法定管理关系的人员。劳务人员代帐,规范的做法是委托相应的事务所承担,而不是单独聘任劳务合作人员。]# x! K3 C$ I) K8 J( u) \ 之后,基金会在2018年1月通知李会计,如果可以挂靠在其他单位,则李会计可以继续在基金会工作,否则不能继续在基金会工作。[也正因为会计李被认为使用形式不规范,所以,该会提出了会计李挂靠其他单位的要求,这个其他单位应当是会计事务所之类的机构。 李会计在2018年1月中旬答复基金会不同意挂靠,同时在2018年2月初要求基金会出具离职证明。李会计认可其因此向基金会提交了辞职证明要求基金会填写,并进行了工作交接。[就会计李来说,挂靠会计事务所,必然要另行支付一笔费用。而“挂靠”就劳动关系管理、财务公司管理规范方面而言,实际是不规范,甚至是不允许的。因而对这类灰色地带的做法,事务所可能采取的做法将是对挂靠个人越来越多的约束。如此,会计李在其他单位的代帐行为也很难施展得开。因此,会计李不愿意答应,并同意“一拍二散”,就能够理解了。 ”( s w1 s; K/ U7 _3 C2 G* a- w
行文至此,看官应当理解了,会计李的用人性质,究竟是劳动关系,还是劳务关系呢?
" |8 l5 G; U9 o% N+ @
二、基于建立和谐用人关系,同时用人单位也确有失误的情形,一审二审牵就了会计李的诉求,有可能在和谐稳定、劳动关系扩大化思潮、灵活就业人员复杂劳动关系认定经验等因素的推动下,从劳动关系管理的角度对本案进行了判决。从人之常情来讲,这份判决的结果是适中的。会计李那种比照司机的理由,恐怕不会有几个人认同。 6 C& W' }* j2 M' t' l
三、安置暂行办法,明确自主择业转业干部是转业的一种,可以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并反向规定在全额拨款单位工作并取得报酬的,还要停发退役金。这实际上,十分彰显了自主择业转业干部的在劳动年龄段里的劳动权益。这些权益,当然包括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纳入编制管理并与用人单位建立人事关系的权益,与企事业、社会组织建立劳动关系以及劳务雇佣关系的权益,领办和创办经济社会组织的权益等。如果既是“养老”,还谈何“择业”?!再审法院把退役金认定为养老金,进而把自主择业人员认定为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人员,是十分错误的。这是对暂行办法这部法规的地位和内容不了解导致的,也是对我国劳动人事制度的沿革不了解导致的。至于是否受到将自主人员待遇与军队退休人员待遇,在论证上进行关联比较的影响有关,另当别论。 在劳动人事管理领域,有一种倾向很值得注意,那就是将有关养老保险法规执行有意无意地替代、冲淡国家有关退休的法规的执行,用“养老保险待遇的核定”直接抹杀了退休资格的审批,就是一项十分明显的例子。这种冲淡和替代,也为本案判词中自主择业人员的劳动权益的模糊提供了体制条件。否则 ,一句话,国家有关部门批准自主择业人员退休了吗?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理解! 由此,在没有新案情披露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再审结论疑似正确,判词却十分错误!
9 w4 s# f# t* O5 o# n
说句题外话,南京彭宇案,为什么影响那么大?是结论有问题吗?如果法官小心求证,或许能够得到同样的结论,即使论证有瑕紪,也不会有那么大的影响。之所以轰动全国,问题就出在了判词上!法官的水准和素质啊,如何来说为好呢! # ~7 ~0 _" Z [4 j, E! G
) g. z! t7 J% _8 [5 S1 P
% ?7 J2 x* Q1 P( z# Z3 {
' x+ ~# B3 U) f) R& U* C
+ z! p1 X: u5 w. ^! u
3 I0 [' v( v# E( _# q. s; \; P
4 J f6 p* D" a. f: Z9 c
! ~1 }) ]! B& \3 p6 G2 k. \
4 ]! e0 ]( b, ?# Z$ d"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