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5-5-22 01: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20 块津贴
本帖最后由 天天游客 于 2015-5-22 01:26 编辑 ' |; W, G# r* d6 _, t: \0 e8 a7 J
5 n8 f& i E+ |+ e. C" O
相比于隋炀帝以“不遵臣礼”三征高丽,汉武帝北击匈奴更具现实意义:自先秦以来,匈奴屡次南侵,烧杀掳掠,予取予求,严重威胁边疆,白登之围甚至还差点抓住了汉高祖,幸亏刘邦行贿单于阏氏,走夫人路线才得以解困,匈奴的威胁是现实的。到了武帝时,经过几代人的休养生息,汉朝国力军力大增,已经具备了和匈奴决战的资本,因此汉武帝北击匈奴不是率性黩武的莽夫之为。
1 U H8 C- L8 M: _% [+ }9 f 相比于宋太宗两次伐辽,仓促出兵,指挥无方,汉武帝的行动更具战略价值:如淘气兄所说,武帝七战七捷,从第一次的四路出击,一胜一平两败;到第二次的李广卫青两路并进,大败匈奴;再到后来数次大战,快速突击,出其不意,战略战术更加成熟。加上将才辈出,李广、公孙贺、赵食其、曹襄,还有后来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可以看出汉武帝在用人用兵方面的大胆尝试和积极调整,
6 V+ \" R' `7 o * v$ m5 m$ a* E! c) j' @: N6 [
相比于明成祖五次亲征北伐,纵横草原,所向披靡,实则北元实力尚存,仅仅25年之后土木堡之变就击败了二三十万的明军主力,生擒明朝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相比之下,汉武帝驱逐匈奴更加彻底,更具历史意义。武帝的战争基本上击溃了匈奴主力,深入敌后,横绝漠北,从此漠南无王庭,匈奴更是一再分裂,进而南迁西进,对汉朝北边的军事威胁基本解除。汉朝从此掌握了河西走廊,打通至中亚的商路,建立了丝绸之路,开启了最早的中西方交流的桥梁。而且从此之后,汉朝取得了对匈奴和北方游牧民族的绝对心理优势,此前匈奴冒顿单于写信调戏太后吕雉,吕雉那么强硬的性格也只能赔笑隐忍,所谓韬光养晦,不过是忌惮白登之围的阴影罢了。汉武帝之后的汉朝人敢于喊出“犯我强汉虽远必诛”了,对待游牧民族的袭扰敢于主动出击了,西域诸部摆脱了匈奴的管辖,相继臣服汉朝,汉朝建立西域都护府,到东汉班超、窦固几乎以一己之力经营西域,这都是汉族人之前没有过的自信。! {0 I5 ?3 u, H- `3 k) k0 h
8 F" W5 ?2 k3 c 最后再说说战争负面影响吧,消耗肯定是有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国库几乎被掏空,全国战马损失60%,汉军伤亡数十万计,这是战争的代价。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汉武帝之后并没有出现秦、隋两代那样的经济崩溃,民生凋敝,也没有出现唐开元之后那样的急转直下,而是紧接着昭宣中兴,合称武昭宣盛世,长达近百年,这是因为武帝的北伐达到了他的战略目的,巩固了北方,开拓了西域,创造了和平发展的环境。更难能可贵的是武帝临终前能够亲下轮台罪己诏,扭转好战方略,重启汉初黄老思想,无为而治,与民休息。至于汉武帝晚年建明堂,筑高台,好大喜功,肆意挥霍等行为造成的一些混乱,只能说是他个人原因的后果,对整个对匈奴战争的合理性不能产生影响。& J% p! d4 R3 n _7 ] A
$ P- u7 A1 o/ l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