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10-10 18: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征 于 2020-10-11 00:51 编辑
. s" q% C! }4 ~$ {4 o+ d$ J7 {5 z% H6 v5 ?
) C5 a. o0 f( n; Z8 d4 |+ k ?! Y( @1 Y3 H' j. I( x
. V. T. K/ C# F5 H0 k
- a4 Z" O8 @" Z" p 三、关于回归社会的能力塑造
1 a- L/ c$ d8 j4 J' ^' d 最近,有关安置方式的讨论比较热烈,有关自主的待遇讨论也很热烈。事实上,无论采取何种安置方式,都无法回避军官回归社会的能力这一道 坎。过去计划安置的主要矛盾指向了这里,改革设计中的社会化安置方式的软肋也在这里。可以这么说,回归社会的能力是解决安置方式矛盾的核心基点。
4 t; Y2 }' Z0 p2 x; r! G 可以预见,当这一问题无法得到圆满答案前,你搞的任何社会化、市场化的预期,都是空中楼阁。比如:你要搞退役后的市场化,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进入市场的对象要有市场竞争力。没有市场竞争力,你怎么能够预期“保底收入+市场收入”这么一个看似美好的制度设计能够实现?支撑性的东西解决不了,那就只能是这种形式、那种形式变来变来,扬汤止沸而已。) b9 H/ y/ Z+ F5 |1 w. N# ]+ ?! Z
当前,人力资源市场有二个层次,一个是劳动力市场,主要是进行间歇性劳务、普遍工种劳动关系、技能型工种劳动关系的交易;一个是人才市场,主要是进行以智力服务为特征的科技岗位、管理岗位劳动关系的交易,并顺带开展以智力项目为特征的人才智力交易。从薪酬结构上看,二个层次的市场内各类型岗位的交易价格是呈梯度差异的。从交易规则上看,岗本位的招录导向和能力本位的聘用导向是占居主流的,徐匡迪院长在考察华为后,曾总结一句话:没有一个企业会使用傻瓜。因此,在大部分市场招聘的场景中,知识以及知识运用能力的差异性,决定着市场所提供岗位的薪酬待遇、工作环境不同和体面程度的不同。关于学历与收入的正向关系的调查已经从侧面反映了这个趋势。市场是逐利的场所,也是要求人岗高度匹配的场所,“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超出能力红线之外的东西,你如何去谈情怀,谈过往历史,都将无法获取市场的高度认可。
: l. }( ]2 m0 v5 G4 B 按照马斯洛的社会需求层次论,一个正常人在认同、尊重和自我实现方面的需求是其不断追求的。一名军官在实现了认同和尊重层次后,如果再被倒退降维到低层次的生存需求,甚至职业安全的保障都难以确保时,这种落差是显而易见的。保持体面与尊重的平顺流转,实质也是能力塑造的一项重要内容。
! R4 M+ } [) |4 p# e9 o# a( | 反观我们军官的知识结构,应当说他们在进入军校阶段,都是具备比较高的知识储备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在同龄人中也是拨箤的一类。但他们走进这所大学校后,除了逆商被得到充分发掘外,情商和智商的开发,相比地方院校而言,这一进程是滞后了。 对于在军校的学习,具体的描述就不多说了,经历过教导队式的军校教育的都清楚。对于下部队后的学习,应当讲,本领域的综合管理能力和经验是得到了相当高度的锻炼。就通用行政能力的应用而言,军官与管理型地方人才是有高度重合的,英国作为老牌文官制度的发源地,文官录用考试最早用的就是陆军部评选委员会的军官评价方法和程序,我国的公务员面试方法,其核心也是此类源于西方军队的人才评价中心模式的翻板。但是,尽管如此,它在融通性、拓展性方面,特别是在通用管理所涉及的地方专业知识的积累又是有很大程度欠缺的。此前的计划安置引起的职务安排矛盾、干部提拨培养淡化问题,系源于此,此后的市场化、社会化的隐忧也是如此。而市场化的所需要的科技型素质需求,如何满足,则又是更大的问题。* i$ ?4 |4 z* j
最近,退保法草案将退役军人纳入了“面向服务基层人员”的公务员专项招考计划,如果这一措施是主要是针对高校毕业也就仅仅服役满五年的以士兵为主体的退役人员(地方面向服务基层人员的年限是3年),问题还不算什么,或许也可以认为是地方政府给年轻的退役军人开了一条方便之道。但必须要搞清楚,面向服务基层人员的招考职位基本是县乡职位,大多数是乡镇职位。从为人民服务的角度看,县乡职位当然没有什么不好。而从地方机关的事实上的用人要求上看,它实质反映了一种素质认同。这种素质认同,如果搁在长期服役的军官身上,恰恰又是透露出某种被矮化和被废才化的无奈。
/ _, w1 t4 i) k% m- }7 D 有人或许会讲,吃的就是打仗的饭,有什么办法?的确,在商言商,从军赴戎,这没有错。但也要看到,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一业为精,并不意味着排他一切。军事为主,兼学别样,开拓眼界,也没什么不好。军队是打仗的,同时军队打仗的技术与管理的基础也是与地方相通的,有的所涉猎的甚至还是处于地方高端层面的东西。这方面,把搞卫生、迎检查、吹牛扯蛋的时间用起来,有什么困难吗?把日常的设备维护、训练运转与通用理论的探讨联系起来,有什么困难吗?把政治学习拓展到经典管理理论、社会理论的探讨,有困难吗?客观上,信息化条件下、多元化兵源条件下,科技与管理知识的提升与拓展,于军事打击和军事组织作用的发挥是能够强化的。当然,鼓励自组织学习地方的科技、经济、社会知识还不够。如果能够有意识、有组织地从军校开始,就规划开展起来,相信也不困难。困难不在于会冲淡军事,困难恰在于单纯军事主义的狭隘,在于掌柜开店,出门不管的甩锅倾向。当然,也在于粗放任性的山寨脾气什么时候能够与地方同步消失。) }+ W/ y1 [- r) k
有人还会讲,窗口打开后,这帮小子还稳定吗?这其实,又陷入了一个存量焦虑的陷阱。应当承认,大部分军官卡在中级指挥员之下,这是必须面对的现实。一方面,给予平顺走出围墙的自信,才能不再计较墙内年限,另一方面,存量积极的标杆,也会引来增量的加入。人才开发有三个阶段,一曰人成其才,二曰人尽其才,三曰人才辈出。借用到这里,当百舸争流,增量人才趋之若鹜时,你还担心什么人心不稳呢?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人队相宜,都用过程思维开发与自我开发,不也挺好?从国家总体观上看,军队人才同样也是国家人才。从军官生长规律看,军队人才也是最做不到封闭在一个领域的群体。因而,军官的职业化运动,必须坚持开放的思维,才能做出成效出来。偏执地局限于自身的一亩三分地,精雕细琢,无异于是一堆沙盘。而单纯地从军费负担出发,用包下来的观点与财政打交道,则又步入了一个闭锁的怪圈,无形中又断了更多更广的舒解渠道。4 A/ j1 D4 }- p2 E9 n
当前,好多军事人的网络观点认为,上了军校,吃了军费,军官就该尽到多少多少义务。从情理角度,你可以这么做思想工作。但严格地计较起来,军事 院校教育同样也是全民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同样也是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投入的一份子,也是国家提高全民素质的义务之一。如此,与军费投入又有多少干系?恩施的狭隘心态真的是要不得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某些改革论者的封闭性。* A4 b: Q) J3 G4 d" z. i
& s% O( r8 [. e* R* q; K
回顾历史,80年代,小平同志举重若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军地两用人才工程”顺次迭出,不仅有力地消除了“三支两军”带来的军地对立,也充分保证了百万大裁军中相当数量的转业干部,获得了地方政府的认可和个人价值感的实现。“大老粗,只会一二一”的讥讽从此绝迹。
% w1 _" Y- s1 |% o" k 时至今天,军民融合的理念已经提出,军民产业融合的政策规划已经启动。军地人才的融合式开发,能否实现呢?可否待融合式开发建有成效时,你再实质性推进市场化的退役方式呢?+ I! \$ f& ?0 M4 @, H
事涉及军队内部建设,论坛不宜多说。只能这么建议,国动系统、军队政工部门、地方组织、教育部门是有必要补上这一改革的重要环节了!
# `8 f! L$ i5 @# N- a( x$ F% i+ f, V; c0 f2 C# Q
7 z1 W, H4 V u2 M6 h7 q1 \# \4 C( G; ~+ V- j
, c' K) k% L" D$ o7 Q" ^7 ]# k& n
R$ N/ E3 l7 ^( b; ^& {2 }* u; K, ]8 f6 }1 l m
: L. a8 D9 |' U, Z" o
& j/ Q% Z! |1 P) V7 P4 P4 m p7 z! H, r+ P+ q; `/ q6 M
1 n& _2 k* N- L# G9 Z1 |
3 ]! _2 }# c2 `5 d6 ^1 ]. r: k& q/ [! \2 F0 C, i/ a- ?8 f
& f5 X; k3 |2 m) v. r% @! G( P5 ~
/ E; h* Z4 h: K" `! A. q4 y* {/ T' |0 d+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