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1-13 09:4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在前面的话
% e0 v6 a# W. U+ Y) @- u K! H" h* J1 l
2015年12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新增选院士名单揭晓,军队15名科技工作者榜上有名。至此,我军现有“两院”院士122名。; q: p9 t8 c/ _$ _8 |
. D, Y7 T& a3 c' C$ E) `0 @" ~) L“国之强弱,不在甲兵,不在金谷,独在人才之多少。”回望军队发展历程,军队院士勇立时代潮头、以强国兴军为己任,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勇攀科学技术高峰,在高性能计算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生物安全等重要领域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制造”“中国效率”,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国防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 }' o9 ~9 g# P `
% j `5 x" H; W2 _
习主席在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上强调,国防科技发展是具有基础性、引领性的战略工程。当前,在改革强军的大幕下,积极谋取军事技术竞争优势,提高创新对战斗力增长的贡献率,我们在向广大院士表示深深敬意的同时,更应自觉学习他们献身科学、强军报国的理想追求,学习他们淡泊名利、忘我工作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们自主创新、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积极抢占未来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培育战斗力新的增长点。
' {6 j7 F: r5 C v' A, ~7 B. _' C; Q$ \: W
科技强军是大业,推进大业需要大批能担当的高端人才。我们要积极传承军队院士的担当精神,始终怀着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用心血和智慧书写强军兴军的最美华章。今天,本报刊登部分新当选院士聚力强军的先进事迹,敬请关注!" t/ s, f: c* }3 x3 J/ _, Q
% h3 U' }+ k7 F: B2 k& n R+ k
中国工程院院士谭述森——( o! {' y% g* T, k- T
) o6 s' t3 C' p% C% T' u" K! x
逐梦“北斗”助力大国导航
7 U& O7 G& g3 s6 y, H7 h: h% ^1 h+ ]) U/ r
院士是获得国家最高学术称号的公民,必须肩负起中华民族振兴与发展的特殊责任。
; g9 Z* Z: p9 Q: G, I" ?+ W$ }' t8 [* N3 z0 s) K' b6 R W
2015年9月30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1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北斗导航系统向着形成全球服务能力目标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i+ l7 |% K; B! T
5 b: ], g: q+ L. O A
看着腾空而起的火箭,已过古稀之年的谭述森露出欣慰的笑容。谭述森长期从事大地测量装备和卫星导航系统设计论证与应用研究,于1990年完成了国产首批GPS导航仪研制开发与设计定型工作,并指导完成卫星导航应用终端的批量生产,摆脱了当时外国对我卫星导航产品的封锁,解决了应用急需。) r# f8 D! g! M3 G6 R
! K. K2 j, ?! n: ` K8 n+ A1994年,他担任北斗一号卫星工程地面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提出了双星多模式定位模型,利用2颗卫星实现了我国及周边地区大范围高精度定位授时。
( {9 T2 p' r& R' O g3 ^
2 j% V b2 p, x- {2004年,他受命担任北斗二号卫星工程副总设计师,指导北斗区域系统总体论证和工程实施,提出了连续导航与定位报告相结合的北斗导航定位技术体制,建成了具有两种体制、三个频点导航信号的北斗二号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连续导航与定位报告深度融合、第一个全星座播发三频信号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 z* i6 s9 ~4 i6 k- A' o }* F& t# g( d9 j% n
2009年至今,谭述森担任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工程副总设计师,主持北斗全球系统研制总要求论证、新型导航信号设计等总体设计工作,提出了以中国及周边地区为重点服务区的全球系统星座框架、星间星地一体化融合式运行控制模式、近地空间与高空间导航一体化服务等总体设计思想。& N! F+ A! S* o( v
- Z2 h" q$ u& ^0 X' E5 f与此同时,谭述森长期主持我国北斗导航频率设计与国际协调工作,提出了卫星导航频谱共用与兼容性评估准则,实现了与美、俄、欧兼容共享L频段导航频率;提出并推动实现了ITU框架下S频率用于全球导航服务的合法地位,率先设计了北斗全球系统使用S频段导航信号的技术方案,为北斗赢得了全球发展的重要基础。& c1 M6 X( }/ x0 ^2 u/ a0 \, T
5 e7 ^# X0 W) `; ]5 k) s3 r5 u/ [/ n4 t中国工程院院士邱志明——2 r' {8 Y0 D/ @7 x+ ?5 G3 h
2 C" w- j1 r4 G f3 ~/ ]
加速海战武器升级换代" u0 f1 t* J; k4 O% d
! Y8 {0 T1 [ Z9 R- V! X# m: E
忠诚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创新是科技强军的灵魂,协作是攻坚克难的保障。
) A" J0 W6 x5 ~2 J
- J& ^3 w- o4 Y/ U, x* A: K“用智慧锻造海上利剑,靠创新筑起海疆屏障。”身为军队科技工作者的邱志明,是言者,更是行者。) p) |# O1 v5 v) |! V& p
( p; @+ q e$ D; U1 a8 H30多年来,邱志明把科技强军的信念熔铸在刻苦攻关的征途中,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先后攻克50多项关键技术,7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究建立的模型和论证方法有15项编制为国家军用标准。
& |/ a5 Q: e9 N2 n1 M4 Y0 \
% U6 j: G; F( U! h& m; T上世纪90年代,超音速、超低空、高突防、高毁伤反舰导弹的出现,对传统的“海战之神”——舰炮提出了严峻挑战。要拦截2~3倍音速以上的反舰导弹,必须要有每分钟射速超过8000发以上的“万发炮”。# w+ M3 K5 `* r! R+ n
2 Z8 o* k) k* v/ z8 C% Y
为此,邱志明迎难而上、下定决心要攻克“万发炮”!邱志明带领团队成员夜以继日,经过不懈奋战,突破了关键技术,终于获得成功。这项重大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 K. U. T8 Q2 D
( m1 v- }2 F( K" O近年来,随着海军装备的快速发展,多型新型舰艇陆续装备部队。在这些新型舰艇平台上,各种对空、对海、对潜、对岸武器的火力兼容问题,是舰艇作战系统急需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邱志明和他的团队主动建立了舰艇火力兼容技术研究方向。白天在试验现场收集数据、晚上挑灯夜战,即使在医院的病床上,他一刻也未停下冲刺的脚步:“不拼命赶、拼命干,知识报国喊得再响,也是纸上谈兵!”! U7 V/ T$ k7 A# D) \; x+ W$ C$ _' L+ c
" s& n0 m1 T5 M( b
赶超强敌对手,方能抢占战场制高点。邱志明结合实际,整合10多个专业方向的100多名人员联合攻关,突破了多武器冷热兼容通用垂直发射技术难题,实现在舰艇有限空间内高火力密度发射多类型武器。该成果使我国新型驱逐舰装载武器种类、数量、火力密度大幅提高,实现全方位攻防。
* G2 V+ `0 t& U0 O- [7 F+ {! K# y" u' l; }" e: o% E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松——
; x! T8 F2 T3 l/ R) X( V& l* d1 F$ p; G4 {8 v! w
疾控战场筑起生命盾牌
% l* m( |1 N4 i$ Z4 o$ a. }3 y% ^+ H G3 o w2 L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b1 d. T. ^; W3 v% A& L) h
8 _9 z$ _' v* A. x! x8 M危难关头,方显英雄本色。
; J* s- ?( [4 B0 F$ y) B( h2 [7 M4 A( X9 E
2004年底,我国各地H5N1禽流感疫情频发。严峻形势下,国家发改委紧急向国外公司**世界卫生组织唯一指定用药——“达菲”,答复却是:4年以后才能供货。 & m, F! i0 j4 w! d% o4 [& l7 I
I$ @" |/ b8 J; W* l+ Q c为此,我国相关部门请求该公司授权许可专利,由国内自己生产,对方却说:“这个产品的生产工艺复杂,以你们的水平根本生产不出来。”关键时刻,李松率领团队夜以继日奋力攻关,仅用10个月就破解了16道技术屏障,成功研制出“中国版达菲”——军科奥韦。2005年11月17日,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李松所在实验室视察并召开紧急防控会议,要求防控药物必须立足自我供给。李松临危受命,又经过100多个日夜的艰苦攻关,创新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军科奥韦生产工艺,圆满完成国家储备任务。
! ]5 i0 W! P3 i
2 S/ ^8 j0 F! J! t3 w z2009年全球暴发大规模甲型H1N1流感,党和国家领导人忧心忡忡,要求年底完成2600万人份储备任务。关键时刻,李松再次立下军令状,他披星戴月、废寝忘食,在短时间内迅速改造生产线,大幅提高了产能,顺利完成了战略药品储备任务。
& x2 F4 [1 k3 i8 \
% v* @! I! j" A% J8 `, }同时,他根据实际需求,带领团队创制了“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剂”,彻底解决疫情中受影响最大的儿童、老人、重症患者等特殊人群用药难题,出生14天的婴儿可以方便安全服用,这一药品在多个国家获得发明专利;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糖尿病药物“太罗”,效优价廉,使相关进口药品价格下降40%,可为每名患者每年节省3285元;研制对超级细菌最有效的药物“替加环素”,仅去年就成功救治千余例耐药重症患者。8 u3 v% U. E; b" D
" G: f/ n5 }, @; U5 k这些年,李松先后荣获中国发明专利金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10余个高等级科技奖项,被中央军委记一等功。3 x; Y2 B7 ^. w' m, q8 Y x
9 E4 c3 N3 z( t+ I中国工程院院士廖湘科——
8 q2 v) K% K9 W' P+ i1 m; l' E; v" m, ~/ ~
托举“天河”书写中国速度
% ^; ]( e v! V6 H8 q
+ c6 r# [4 y3 S* s3 a% N' l5 v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t0 v6 z: B: `3 L1 [4 e9 t
) K, l/ i1 m+ _8 |; }- x
2015年11月17日,美国奥斯汀市。国际TOP500组织发布了最新一期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中国“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再次位居第一,获得“六连冠”殊荣,成为世界上第一台连续6次夺冠的超级计算机。# ^& i% x/ Q e* l
+ m* U; I3 S/ ~
面对荣誉,“天河二号”总指挥、总设计师廖湘科淡定地说:“创新无止境,保持我国在世界超算领域领先地位,必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1 s1 r4 ]4 M* q$ Y- E: g2 l+ E
1 Y9 @+ d) _, M' s一系列的成果背后,无不凝聚着廖湘科的汗水与心血。2013年,“天河二号”研制进入关键期,为解决一个子系统的稳定性和能效比的问题,他白天和大家反复论证,晚上把自己关到书房里设计改进方案。他率领团队成功研制出了国内安全等级最高的麒麟系列通用操作系统,同时在异构融合体系结构、自主定制高速互联网络、新型并行编程模型框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 y& w( u- I8 S9 i4 }. d, ~* `, o
$ f- }# i5 o6 l. }2 Y# ~如今,以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为业务主机,先后建成了天津、长沙、广州3个国家超算中心,构建起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生物计算与个性化医疗等6个应用服务平台,为国内外千余家用户提供高性能计算和云计算服务。在基因分析与测序、新药制备、气象与环境、大型飞机和高速列车气动数值计算、汽车和船舶等大型装备结构设计仿真、电子政务及智慧城市等一系列领域的成功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d/ G1 R; O i7 d; A
; Q4 I; W: _* F: o: R. _) o
当今世界,高性能计算已成为理论和试验之外的第三种科学研究手段。廖湘科率领团队精心谋划部署,多年前就开始了自主“飞腾”CPU和众核加速器的研发,前不久取得重大突破。( B# ]! Q0 e; h
7 d9 t9 r+ N" ~7 H
目前,廖湘科正带领科研团队围绕下一代百亿亿次超级计算系统关键技术,打响了新一轮的攻关战斗,力争保持我国在世界超算领域的核心竞争力,继续书写“中国速度”的新传奇。
% X2 ]1 K1 i; }, G
" W' \/ a; B- n: r6 e中国工程院院士高长青——
1 H# ?* ]6 @2 Q: W# y# G+ r' G: j& {; Z
领跑世界机器人微创术" N: S, }8 C; D' _, }+ P: ~
+ o+ \- v' l& B0 S; f/ E
决不放弃,永不放弃' ]* b: F, H& i% d ]
' D' H U% ^3 ]9 G. b' z9 Z“能看病,看好病,是检验医生的最高标准。”这是高长青的行医准则。多年来,他一心扑在心血管外科临床和基础研究上,在冠心病、瓣膜病、大血管疾病的外科诊治及临床研究方面造诣精深,主刀完成各类心脏大手术4000余例,以高超的医术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他创新性阐述了心肌带解剖学概念,改进了冠心病室壁瘤术式,使手术死亡率明显降低,推动了我国“非体外循环”微创冠脉搭桥技术,相关成果写入心血管专业国际权威教科书。- I; t* a' [6 Z: ~. H- g
% o2 A: v% u) X9 f& }' e0 e
聚焦世界前沿,攀登医学高峰。高长青开创了我国机器人微创外科,是亚洲机器人微创心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引领并推动了世界机器人微创外科的发展。2007年,他成功开展了我国首例机器人微创心脏手术。此后,他大胆探索,主刀完成机器人心脏手术25种800余例,随访效果良好,使他所在的科室成为全球完成机器人心脏手术种类最多的中心。他牵头制定了国家机器人手术技术规范和培训管理规范;创建了国家卫生部机器人手术培训基地、国家机器人微创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编国际首部《Robotic Cardiac Surgery》专著,为日本、新加坡、巴西、韩国及国内的数十家单位培训机器人手术医生80多名,当之无愧成为机器人微创心脏手术的世界领跑者。- {4 g) h7 I' a( T( B
) C+ O: E0 z) c* o/ ]8 q. c2 Q
一路走来,他用心血和汗水为中国军人赢得荣誉。美国机器人学会主席Bonatti评价:301医院是全球一流的机器人心脏手术中心之一,目前有可能用机器人完成的心脏手术,他们都已完成,能达到这样高水准的医院为数不多,这是国际公认的。高长青还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并先后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2014年当选法国医学科学院院士。
Y7 k6 |% f* k1 o: j0 B- ^4 W. `, O3 q" }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福生——* S3 X3 I9 q# u& M6 Q/ E# V) A. l, k4 _
$ w' r. J- t A# F% G5 o* m大爱在胸搏击传染病毒
* X2 q/ [, H, F0 ^# o; X- D2 T0 |9 y' z
牺牲你的享受,享受你的牺牲
- z8 l% J) ~, H, y f4 }/ C. E1 E# M2 {; y! m. e
“博士,硕士,首先我是一名战士!”2014年春,一场高致命的埃博拉疫情在西非几内亚境内暴发。经历过抗击“非典”、防控“甲流”的王福生,得知所在医院受命抽组援塞医疗队后,他迅速递交了申请书。院党委考虑到他年龄偏大,前两次都没有批准。
6 F+ Z1 X! U: m8 O2 n
+ A; T7 W0 T6 g" `: ~4 w2015年1月14日,王福生和其他战友一起抵达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他顾不上休息,就立即举办传染病知识讲座、为埃博拉患者查房、组织患者病例讨论……9 n( y0 o$ w% F) k" P4 m2 L2 ]) l
, b6 N; f. [" o4 r5 Q- n9 E
自从18年前婉言谢绝了纽约大学高薪聘他留美工作的邀请,王福生携带自费购买的国内紧缺试剂和实验设备来到了302医院,便和病毒结下了不解之缘。. {/ E* d! ]' E2 D
* ^8 H- t, E6 i2 G
长期以来,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方法不能实现彻底清除病毒、容易产生耐药复发,是本领域最具挑战的国际性难题。为了弄清楚抗病毒免疫应答、病毒持续复制及肝脏损伤机制,王福生潜心临床探索和免疫学研究积累十余年,终于摸清了乙型肝炎临床免疫学特征及肝损伤机制,提出了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的“爬坡假说”,首先在国内领衔开展了乙肝免疫细胞治疗、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等新疗法,取得了良好疗效。2013年,王福生获得了世界消化病大会颁发的肝病领域最高奖“奥田”学者奖。( C$ }& ?# W. B1 O# V$ i
* A- _; m! K; P6 V/ ^9 J/ ^
艾滋病被称作超级癌症,世人闻“艾”色变。王福生带领课题组经过近10年临床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对难治性免疫重建失败的艾滋病患者可能具有治疗作用,并对免疫重建失败的艾滋病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和随访。
. b" i |% S) x( Y' N5 P$ R ?* K* z, u8 B( X
功夫不负有心人,患者免疫功能得到有效重建。这项研究结果得到国际艾滋病权威专家的认可:该工作是一个原创性的临床研究,为难治性艾滋病患者的治愈点燃了新的希望。( f7 y1 o2 O* R2 Y4 ~' L5 F
|
|